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没有汉语拼音以前,中国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
在注音符号发明之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用简单的熟字给生字注音。当然,这需要在认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才能用这种注音方法。二是反切注音,如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给"果"字的注音是"古火切"。也就是用"古"和"火"拼合成一个音节——取"古"字的声母与"火"字的韵母及声调拼成"果"。
以字注字:读若法:用一个汉字来注明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儡,读若雷”。读为法:同样是用一个字来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但更多用于解释古文献中的通假字,如“义读为仪”。直音法:直接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来注音,如“肇注兆”。双拼制:反切法: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双拼制...
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注音方式还有其它好几种,直到民国时期,汉语拼音趋于完善,像现在的字典附录里那种不认识的符号,那就是民国时人们使用的汉语拼音,到中国成立,人们才开始使用现...
另一种方法是双拼制,即将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将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反切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例如,“缓,胡管切”。反切法的发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语音结构的理解逐步深化。在上古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