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拼音时,人们主要通过以下两类方法对汉字注音:以字注字:读若法:用一个汉字来注明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例如“儡,读若雷”。读为法:同样是用一个字来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但更多用于解释古文献中的通假字,如“义读为仪”。直音法:直接用一个读音相同的字来注音,如“肇注兆”。双拼...
古代时,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注音方式还有其它好几种,直到民国时期,汉语拼音趋于完善,像现在的字典附录里那种不认识的符号,那就是民国时人们使用的汉语拼...
古代有韵书,用反切法注音。隋唐时期开始科举选士,为了统一汉字发音、释义,政府颁发《韵书》,相当于今天的《新华字典》。《韵书》用反切法注音,比如说“冬”字,反切法是用“都”的声母(d)和“宗”的韵母(ong)两字合在一起注音,“冬”字的反切法注音为“都宗切”。现代拼音注音为“dong”。...
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
在中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古人通过汉字注音来识字和读音。最早的注音方法是直音法,即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说文解字》中“材,才声”,意指“材”字读音与“才”相同。直音法虽简单,但局限性明显,如“丢”字无同音字,或用生僻字注常用字,违背学习原则。另一种注音法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