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许多人反对拼音化最有力的理由。再如,“da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汉字就有13个,而“yi”这个音节,字竟有91个之多,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由字形来区别的字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其次,汉字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从文字的稳固性来看,汉字反而比...
如果中国文化的文字全部被拼音所代替,会怎么样?
汉字拉丁化是从清末开始的一种文化思潮,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体现。
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汉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但从清末开始,由于政治、军事、外交等的落后,中华民族遭受外来欺压,部分“睁眼看世界”的人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有部分人走的更过火,认为中国要自救就必须“全盘西化”,其中就包括“汉字拉丁化”。
汉字是从象形字逐步演化而来,与西方字母化的文字相比,汉字构型复杂,难认难学,主张“全盘西化”的人认为:正是因为汉字的难学造成了中华文明的落后,所以需要舍弃。
192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使用了26个拉丁字母,用符号表示声调。这其实都是汉字拉丁化的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初学者学习汉字的难度。
简化字的出现其实也是汉字拉丁化的一种折中。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文革时期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
二简字为什么被广泛反对,举个栗子:
元、圆、园→元
旦、蛋、弹→旦
那么,“元旦”到底是指新年第一天,还是指圆圆的鸡蛋呢?
回到提问者的问题,如果汉字全部被拼音所代替,那些同音但不同形、不同义的字词如何区分呢?你姓张,弓长张,我姓章,立早章,最后都变一家人了。2019-07-27
语言应用会不方便。
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字,单音节,突出语义,现行的汉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因而几千年来一直沿用下来而没有进行体系性的改革.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数量有限,而字数很多,要比音节多好几十倍,因而语言中的同音字特别多,例如汉字“吃”对应一个唯一的拼音就是“chi”,但拼音字“吃”可能是“吃翅持尺池齿驰”。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同音字相当多,而如果大多数一个拼音字包含的意义太多,则将在拼音中文的记忆和使用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困难。这也是许多人反对拼音化最有力的理由。再如,“dan”这个音节所表达的汉字就有13个,而“yi”这个音节,字竟有91个之多,一旦实现拼音化,这些原来由字形来区别的字就无法识别,势必会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麻烦和混乱.
其次,汉字的实际情况来看,汉字和拼音文字也各有短长。从文字的稳固性来看,汉字反而比拼音文字优越,它跨时间、贯穿古今;跨地域,沟通方言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如果汉字实行拼音化,就会严重妨碍各地区人民的交往,破坏国家的统一。
再次,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中优秀的文化历史传统通过汉字记载下来的。如果废气汉字,就会中断我们的文化历史传统。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即使其它的条件已经具备,汉字也无法进行拼音化的改革。
其实汉字的最大优点在于让操不同语言(粤语、吴语、北方语)的人可以笔谈。汉字拼音化之后,假设以北京音作为拼音化的标准,那么写出来的文字就不再是粤语、吴语乃至淮语、晋语的母语,而是一门外文,就像法文对意大利人来说就是外文。
意大利语,法语等都是拉丁语的后裔,但是今天拉丁语对他们来说就是外文。随着语音变化,拉丁文不再符合意法等罗马后裔的口音,于是这些罗马后裔根据自己的发音重制拉丁拼音文字,结果互相认不识对方的文字。
幸好我们祖先制了汉字,今天我们才能轻松读他们的文章。汉字拼音化实在是一种可笑的想法。一旦汉字拼音化,一个又一个问题会接踵而来。到时候恐怕谁也招架不住。西文重在形,汉字重在含义,一旦拼音化,汉字不仅把自己原本有的形丢了,而且还根本不具备西文的用于辨别词性、事态、单复数的形(如词尾、词根)。2019-07-27
《川流不息》吴炜吴晓天马军1至26集片尾曲《争锋》王庆吴晓天马军27至39集片头曲《梦在燃烧》汤子星吴晓天马军40至52集片头曲201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