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读作l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本义为从事打猎。后引申为做事的人。汉代以后又特指官府中小官或差役。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一部》 力置切。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说文解字注 治人者也。治与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为训...
库吏两字的拼音(kù lì)
吏 拼音:lì 部首:口,部外笔画:3,总笔画:6 五笔86:GKQI 五笔98:GKRI 仓颉:JLK 郑码:AJOS 笔顺编号:125134 四角号码:5000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40F 基本字义 ● 吏 lì ㄌㄧˋ◎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官~。◎ 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
拼音:lì 基本字义: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1、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没有品级的官员或吏卒。2、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3、治理;为官。组词:酷吏、官吏、吏治、外吏、吏能、赃吏、三吏、吏部、胥吏、...
吏的拼音是lì。造句如下:1、阿谀逢迎的官吏竞相进贡白鹿、白雁、白鹤、白猫等宠物,以求封赏。2、封建社会的官场上斗争尖锐复杂,因而许多正直的官吏多方寻找借口急流勇退,以避免灾祸,保全自己。3、隋唐至清代,“孝悌廉让”都是官吏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官者不能守德往往会受到“永不任用”的处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