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读作l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本义为从事打猎。后引申为做事的人。汉代以后又特指官府中小官或差役。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一部》 力置切。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说文解字注 治人者也。治与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为训...
吏怎么读 拼音
吏(读作l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本义为从事打猎。后引申为做事的人。汉代以后又特指官府中小官或差役。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一部》 力置切。
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说文解字注
治人者也。
治与吏同在第一部。此亦以同部曡韵为训也。
从一。从史。
此亦㑹意也。天下曰从一大。此不曰从一史者。吏必以一为体。以史为用。一与史二事。故异其词也。史者,记事者也。
史亦声。
凡言亦声者,㑹意兼形声也。凡字有用六书之一者。有兼六书之二者。力置切。一部。
宋本广韵
力置切,去志来 ‖史声之部。
吏,《说文》曰:“治人者也。”力置切。二。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
《唐韵》力置切。《集韵》《韵会》良志切。《正韵》力地切。𠀤音利。《说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徐锴曰:吏之治人,心主于一,故从一。《书·胤征》:天吏逸德,烈于猛火。
《礼·曲礼》:五官之长曰伯,是职方,其𢷤于天子也,曰天子之吏。《左传·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注:三吏,三公也。
又《韵会》:府史之属亦曰吏。《周礼·天官·大宰》:八则,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前汉·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是为少吏。注:师古曰:吏,理也。主理其县内也。
又姓。《正字通》:汉吏宗,王莽时人。
又《五音集韵》神至切。音示。奉也,职事也,劳也。
《说文》本作叓。
202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