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沆的拼音[wāng hàng]瘦西湖 清·汪沆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瘦西湖清汪沆》读法分段: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注释:1、芜:乱草丛生的地方。2、雁齿:常比喻桥的台阶。3、俨 :恭敬,庄重。4、销金锅:喻大量花费金钱的处所。南宋谚语用以指称杭州西湖。文学赏析 每次来扬州,总要亲近瘦西湖。美妙雅致...
瘦西湖古诗“沆”读音: [hàng]。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汪沆所作,原名《咏保障河》,又名《瘦西湖》。“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钱塘(今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写下此诗。诗中...
汪沆的这首诗,不仅赋予了瘦西湖新的名字,也成为了扬州文化的一部分。瘦西湖的“瘦”,不仅仅是指湖的形状,更是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瘦西湖的景色,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文化。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传说,让人流连忘返。瘦西湖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景色,更在于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