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的全诗及拼音是什么?

【注释】: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
潼关的全诗及拼音是什么?
【原文】:《潼关》
清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拼音版:《 tóng guān 》
《潼关》
qīng · tán sì tóng
清·谭嗣同
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 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 , shān rù tóng guān bù jiě píng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注释】: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参与变法》: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2023-08-29
潼关,古来多雄图。
拼音:Tóng guān, gǔ lái duō xióng tú.

潼关,古来多雄图。
铁马冯唐,犹记李将军。
一夜鼓书声,千营共一呼。
如今换地名,依旧是关雎。

拼音:Tóng guān, gǔ lái duō xióng tú.
Tiě mǎ féng táng, yóu jì Lǐ jiāng jūn.
Yī yè gǔ shū shēng, qiān yíng gòng yī hū.
Rú jīn huàn dì míng, yī jiù shì guān jū.

这首诗描绘了潼关的雄伟和历史意义。潼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之一,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英勇的战斗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诗中提到了冯唐和李将军,他们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将领。鼓书声和千营共一呼的描写,展现了潼关的战争氛围和壮丽场景。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尽管地名可能改变,但潼关的历史和意义依然存在。

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示了潼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敬意和回忆。2023-08-10
潼关的全诗
潼关
谭嗣同〔清代〕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的拼音
tóng guān潼关qīng tán sì tóng清 谭嗣同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终古高云簇此城,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秋风吹散马蹄声。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shān rù tóng guān jiě bù píng 。山入潼关解不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草原还嫌太束缚,秦岭山脉进去潼关以后就再也不知道何为平坦。
注释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终古:自古以来。簇(cù):丛聚。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束:约束。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十八岁时所作,为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此年春,诗人从浏阳起身,往其父亲谭继洵任职地甘肃兰州。途经潼关,诗人被眼前雄伟壮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由衷唱出了这首赞美之歌。
赏析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长沙府浏阳县(今湖南省浏阳市)人,生于顺天府(今北京市),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2023-08-31
1、全文拼音
tóng guān
《潼关》
nián dài :qīng
年代:清
zuò zhě:tán sì tóng
作者:谭嗣同
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终古高云簇此城,
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秋风吹散马蹄声。
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
shān rù tóng guān jiě bú píng
山入潼关解不平 。
2、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关城地势险峻,自古即为要塞。
解:懂得
1、译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2022-07-18
cdw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9-11 10:23: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翡希信息咨询 潼关(谭嗣同)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潼关”读作 tóng guān。诗中各字的读音已在上文的注音中详细列出,如“终古”读作 zhōng gǔ,“高云”读作 gāo yún,以此类推。请注意,拼音和注音均按照普通话的标准发音标注。

  •  起航教育培训公司 潼关朗读拼音版

    《潼关》nián dài :qīng 年代:清 zuò zhě:tán sì tóng 作者:谭嗣同 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终古高云簇此城,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秋风吹散马蹄声。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shān rù tóng guān jiě bú píng 山入潼...

  •  沫诺诺 潼关的原文带拼音

    tóng guān 。《潼关》 。nián dài :qīng 。年代:清。zuò zhě:tán sì tóng 。作者:谭嗣同。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终古高云簇此城。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秋风吹散马蹄声。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 。河流大野犹嫌束。shān rù tóng...

  • 【原文】:《潼关》清代·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拼音版:《 tóng guān 》《潼关》qīng · tán sì tóng 清·谭嗣同 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 , 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宸辰游艺策划 潼关拼音 潼关主旨是什么

    拼音:终古高云簇此城zhōng gǔ gāo yún cù cǐ chéng,秋风吹散马蹄声qiū fēng chuī sàn mǎ tí shēng。河流大野犹嫌束hé liú dà yě yóu xián shù,山入潼关不解平shān rù tóng guān bù jiě píng。主旨:此诗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拼音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夜唱网  免费精准算命  虎翼跨境网 Naver广告  Linkedin广告 必应广告开户 Yandex广告 谷歌广告开户  翠愛網 对对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