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注音法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资料扩展: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另据考证,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用反切的两...
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反切注音法,到了西晋又出现了第一部韵书《韵集》,随后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南齐以后),随着韵学的发达,各类韵书开始大量涌现。不过早于隋朝《切韵》的韵书都失传了,只有一部分残存内容在其他书籍资料中可以见到。早期反切材料中不可靠的地方也很多,不少反切材料存在被后人修改过的可能。
反切注音方法出现于东汉末年,是用两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切”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反切码”就是在这种反切拼音基础上发明的,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戚继光还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一首是:“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
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声母,宋人又以韵书的韵母字作为韵母。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改良 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三方面:①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③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
反切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主要用于古代汉语的音韵学研究和汉字的读音标注。这种方法出现在东汉末年,成熟于隋唐时期,后来被《广韵》等韵书广泛采用。反切的基本原理是用两个汉字来注音一个汉字。这两个汉字中,第一个汉字(称为反切上字)与被注音字的声母相同,第二个汉字(称为反切下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