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緌”读“rui” ,第二声,意思是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籍”读“jie”,第四声,意思是凭借、依赖。“纟”和“委”组成的字是“缕”,读“lv”,第三声。
虞世南《蝉》 诗中的“緌”的读音是ruí。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话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
虞世南的《蝉》中,“緌”的读音为“rui”,第二声,“籍”的读音为“jie”,第四声。关于“緌”字在现代书籍中被写作“纟”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緌”字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被简化或存在书写变体。但需要注意的是,“纟”和“委”组成的字是“缕”,读作“lv”,第三声,与诗中的“緌”字在...
虞世南的《蝉》一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引起了一些关注,即“緌”和“籍”。在诗中,“緌”被用来形容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类似于官帽上的冠缨,其读音为“rui”,第二声。而“籍”则象征着蝉的下巴部位,类似帽带的细嘴,读作“jie”,第四声。“緌”字在现代有些版本的书籍中被写作“纟”...
{ 纟委} 扩展 F 区字,緌的类推简化字,未推广。扩展F unicode:2E26B 参考资料:《汉语大字典2》第3641页第7字、[ 緌 ] ruí 1、古时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葛履五两,冠緌双止。”2、像缨饰的下垂物。3、古代指有虞氏的旌旗,后泛指旌旗或旗帜的垂流。4、系结。5、继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