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bāo gǔ bù míng 成语释义:枹,就是击鼓所用的槌。枹鼓不鸣字面意思为没有人拿槌来击鼓,用以比喻政通人和,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冤假错案。成语出处:《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董宣)后特征为洛阳令……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这四个字,怎么读?第一个字的意思
[枹鼓不鸣]意思是没人击鼓鸣冤。枹(fú),鼓槌。意思是他当政,没人击鼓鸣冤。2015-03-23
枹鼓不鸣
拼音 :bāo gǔ bù míng
成语释义:枹,就是击鼓所用的槌。枹鼓不鸣字面意思为没有人拿槌来击鼓,用以比喻政通人和,社会秩序安定,没有冤假错案。
成语出处:《后汉书·酷吏传·董宣》:“( 董宣)后特征为洛阳令……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董宣,字少平,董仲舒五代孙,陈留(今河南杞县)人,为官公正廉明,执法不避权贵,为东汉初年著名良吏。
当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皇亲国戚和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作威作福。朝廷连换几任洛阳令,局面仍控制不住。在此情况下,汉光武帝刘秀决定任命年已69岁的董宣为洛阳令。
董宣到洛阳后,很快就碰到了一件非常棘手的案子。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一个家奴,光天化日之下杀了人,然后避匿主家,原来的地方官吏不敢得罪公主,任其逍遥法外。
经过暗中观察,一天,董宣趁湖阳公主带着这个家奴去邙山游玩的机会,早早将人马布置在夏门亭,待他们返城途经这里时,拦住车队,要求公主交出杀人犯。公主拒不交人。董宣一声喝令,吏卒一拥而上,把这个凶犯从公主车上拖下,就地正法。
湖阳公主恼羞成怒,一定要刘秀杀掉董宣为她出气。光武帝初听也十分生气,下令召董宣进宫,欲以乱棍将其打死。董宣据法不屈,铮铮而言,用头撞柱,以求自杀。光武帝明白董宣理直,但为照顾姐姐的面子,就叫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准备就此了结。哪知董宣坚持认为自己无罪,硬不答应。光武帝下令太监强行按着他的头谢罪,董宣两手死死撑着地面,始终不肯低头。
见董宣如此耿直,光武帝佩服地称其为“强项令”,让人将其带出,并劝姐姐回家,平息了这场纠纷。从此,董宣“强项令”的威名传遍全国,京城里的豪强恶霸没有不怕董宣的,称其为“卧虎”。经过治理,都城洛阳的社会秩序得到好转,没有人再击鼓鸣冤了,民谣歌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董宣任洛阳令5年,74岁时病死任上。光武帝派使者去吊唁,只见董宣的遗体上仅仅盖着一条旧被,家中除了大麦数斛、白马一匹、破车一辆,别的什么都没有。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诏令:葬以大夫礼,并任命他的儿子董并为郎中。
枹鼓
拼音:bāo gǔ
解释
1. 鼓槌和鼓。《汉书·李寻传》:“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枹鼓之相应也。”颜师古注:“枹,击鼓之椎也。”
2. 指战鼓。《国语·齐语》:“执枹鼓立於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六年》:“(王凯)至临阵援枹鼓,毅然不少假。”清 戴名世《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纪略》:“受国厚恩,敢不执槖鞬援枹鼓以效死?”
3. 指报警之鼓。《汉书·张敞传》:“(张敞)穷治所犯,或一人百馀发,尽行法罚。由是桴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后汉书·酷吏传·董宣》:“(董宣)后特徵为洛阳令……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 董少平 。’”宋 陈师道《代谢西川提点刑狱表》:“家有刑书,知而不犯,地为沃野,富以无求。囹圄屡空,枹鼓几困。”
4. 喻指军旅。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於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
--------------------------------------------------
谢谢采纳哦~!2015-03-23
fu二声,多音字还读做bao一声。字面意思战鼓不响了,枹应该有鼓槌的意思2015-03-23
[枹鼓不鸣]
——意思是没人击鼓鸣冤。枹(fú),鼓槌。意思是董宣(字少平)当政,没人击鼓鸣冤。
2015-03-23
fu 第二声2015-03-23
bao ,音同 包2015-03-23
bao,一声,还可以读fu,二声2015-03-23
fu枹鼓不鸣,指没人击鼓鸣冤2015-03-23
枹fú(鼓槌)鼓不鸣2015-03-23
枹多音字bao一声,fu二声。这里是读fu。鼓槌的意思2015-03-23
枹鼓不鸣董少平
[枹鼓不鸣]意思是没人击鼓鸣冤。枹(fú),鼓槌。意思是他当政,没人击鼓鸣冤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椽。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牧)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县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奴仆)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棰,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