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促不安,汉语成语,拼音是jú cù bù ān,意思是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意思是祭足也觉得心中不安宁,经常称病不上朝。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例句:...
局促不安的拼音是“jú cù bù ān”,意思是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拼音:该成语的正确发音为“jú cù bù ān”,每个字的声调分别是第二声、第四声、第四声和第一声。意思: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场合下表现得非常拘谨、不自然,举止拘束,内心感到不安。这种状态可能是由于紧...
拼音 jú cù bù ān 词性 成语 基本释义 ⒈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相似词 忐忑不安 坐立不安 如坐针毡 坐卧不安 心神不定 相反词 怡然自得 坦然自若 无拘无束 倜傥不羁 落落大方 英文 ill at ease, unfortable 德语 genieren (V)法语 mal à l'aise 国语辞典修订...
局促不安的意思是: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局促不安是汉语成语,拼音是jú cù bù ān,出自《东周列国志》:“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局促不安的近义词是忐忑不安、惘然若失,反义词是无拘无束、恰然自得、举止大方、心安理得。成语用法:1、今天我起床晚了,上学时我局促...
1. 成语“局促不安”用来形容拘谨、不自然、不稳定的样子。2. 它的拼音是“jú cù bù ān”,意思是指举止受到约束,显得不自在和不安静。3.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书中描述鲁肃的状态时用到这个成语。4. 类似的情况也在清代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