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拼音:jié、jiē)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竹,即声。“节”本义是竹节,引申指木节,又引申指事物的分节、分段。引申指节日。因竹节的分段有一定的规律,又引申指法度、节操之意。“节”又引申作动词表示节制,特指节省用度。由此引申为摘取的一部分。
节怎么读
节怎么读:jié。
节(拼音:jié、jiē)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竹,即声。“节”本义是竹节,引申指木节,又引申指事物的分节、分段。引申指节日。因竹节的分段有一定的规律,又引申指法度、节操之意。
“节”又引申作动词表示节制,特指节省用度。由此引申为摘取的一部分。在古代还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又特指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即使节。以上都读作jié。有另一音“jiē”,仅用于“节骨眼”“节子”。
文字源流
形声字。在古文字家族中,“节”是个较晚产生的字,甲骨文里无从寻觅。它的繁体字为“节”,上部为“竹”字,作形旁,说明“节”的字义原是与竹有关的。下部为“即”,作声旁表音。
亦保留其字形意义。隶书字形承袭小篆。古时竹字头容易与草字头相混,因此有的字形将竹字头换成了草字头。简化字“节”最早见于元抄本《京本通俗小说》,是在从草字头的异体字“莭”的基础上减省部件得到的。
《说文解字》曰:“节,竹约也。”段玉裁注:“约,缠束也。”由此可知,“节”字产生是与竹有着直接关系,原是指竹的枝干间坚实结节、分枝长叶的部分,即竹节。因“节”的本义是竹节,其形状如有所约束、节制,故称之“约”也。
按许慎解释,“节”是形声字,其本义是竹节。后来“节”也指其他草本植物的节段相连处和木本植物的分杈处。再后来,凡是成段的东西都可以叫“节”,例如音乐的“节拍”“节奏”,语音的“音节”,文章的“章节”等等。
“节”因此引申为量词,表示成段的事物,例如:两节车厢,三小节歌词,等等。“节”由“段落”的名词意义又逐渐发展出了“选取段落”的动词意义,如:节选,节录。要节选必须有删除,删除就叫“删节”。
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