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汉语拼音固有的单调、枯燥与抽象性 为了解决汉字难识、难认的问题,早在1908年语文教育专家劳乃宣就提出了采取汉语拼音的理想:“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将这...
汉语拼音教学亟待解决问题是什么
问题一:汉语拼音固有的单调、枯燥与抽象性
为了解决汉字难识、难认的问题,早在1908年语文教育专家劳乃宣就提出了采取汉语拼音的理想:“中国非教育普及不可欲教育普及非有易识之字不可,欲为易识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的汉语拼音方案将这一理想化为了现实。从此之后,汉语拼音已经成为人们认读汉字的首要工具。然而,对于擅长形象思维的小学一年级新生来说,最先要学的汉语拼音明显带有单调、枯燥与抽象性等。
问题二: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征
从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征上看,处于这一学段的小学生,一是认知仍然以整体认知为主,认知的分化能力相对较弱。面对b与d、p与q等拼音字母,常常会出现认知倒错问题。二是理解能力较弱,记忆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让六七岁的学生用几十天的时间来死记硬背这些抽象的符号是很困难的。三是思维主要以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四是学习带有较强的情绪性。在高兴时学习效果好,反之较差。有时老师越急,学生越学不会,越拼越乱,最后极易导致恶性循环。
问题三:学前教育的不一致性
近些年来,学前教育虽然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迄今没有制定出公认的细化的学前教育内容及标准,因此学前教育明显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表现为:一是识字有多有少。从几十个到一千多不等。其中,有的孩子学前已经认识了大量的生字,甚至已经能够读书、看报。二是掌握汉语拼音程度有别。有的在家庭或幼儿园学习了一些汉语拼音,有的则一点没学。学过的也主要表现为先识字后学拼音。加之,学前教育在拼音教学上没有任何要求,家长或幼儿教师拼音教学的素质不一等,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这一问题一旦处理不好,极有可能从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使他们在学习汉语拼音上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很有可能进一步引发其在后续学习上举步维艰。
问题四:与英语教学的相互干扰性
现在,城市小学基本上采取英语与语文这两门课程于小学一年级同步开设的模式。这一模式尽管有其优点,比如有利于小学生学写汉语拼音,但也存在不容忽略的缺陷,那就是英语字母学习与汉语拼音教学之间的相互干扰。这种干扰一方面容易使学生越学越糊涂,一方面,自然会加大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
另外,幼儿园入学准备的不充分性,幼儿教育与家庭早期教育的小学化倾向等,这些都是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必须直面的问题。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