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词造句细推敲

诗是这样写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如动词,系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联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句,不难看出,作者想说的还有:一年一度,江南岸有了变化,一片盎然...
遣词造句细推敲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停船瓜州时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瓜州和长江南岸的京口(现称镇江)隔水相望。诗是这样写的: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如动词,系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联系全文,尤其是最后一句,不难看出,作者想说的还有:一年一度,江南岸有了变化,一片盎然春意,充满了欢乐美好的气氛。可是,我官居外地,又过了一年,现在离家已不远,只隔数重山了,却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才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去过那如江南一样的富有生气的美好生活呢?悠悠思乡怀亲之情跃然纸上。绿字之妙,不言而喻。

据《容斋续笔》等资料记载,这一句中,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春风何时至,又绿湖上出和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几句诗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

在遣词造句方面,近代文人更不乏其例,较之古人毫不逊色。鲁迅的《五律·无题·大野多勾棘》后二句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肖森中的已字,从初稿到定稿,历时四年,此中甘苦,自不待言。臧克家三十年代的名篇《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一句,其中溶尽一词曾数次改动,先后写作消逝隐去吞没等词语,最后经反复推敲才定为溶尽一词。这简直是在炼意。读同志的诗章《贺新郎·读史》手迹,我们发现他老人家自己改动了五个字。流遍了,郊原血的流,原为洒;一篇读罢头飞雪的篇原为遍;天涯过客的涯,原来是涯,后改为穷,又圈去,复改为涯;但记得斑斑点点的记,原是忆;歌来竟的竟原是尽。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一字未安细推敲。2022-06-22
cdw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8-08 06:40: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

  • anonymous 有哪些文人墨客遣词造句细推敲的故事

    又有一次,贾岛骑蹇驴访李款幽居,于驴背上得诗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但又觉得“僧敲月下门”似乎比“僧推月下门”更能衬托环境的幽静.贾岛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在驴背上边吟诗边举手作推敲之状,反复品味,结果又无意...

  • 流遍了,郊原血的流,原为洒;一篇读罢头飞雪的篇原为遍;天涯过客的涯,原来是涯,后改为穷,又圈去,复改为涯;但记得斑斑点点的记,原是忆;歌来竟的竟原是尽。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一字未安细推敲。

  •  蚊子348007 古代文人墨客遣词造句细推敲的故事

    僧敲月下门.”一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 1. 【古代文人墨客遣词造句细推敲的故事】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拼音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ian.nuo5.com - 词典网 打一生肖 英语单词  夜唱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