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讨论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议案,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主任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决定:(一)批准汉语拼音方案。(二)原则同意吴玉章主任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认为应该继续简化汉字,积极推广...
1958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实施的具体情况如下:批准与实施: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这一方案是由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提出,并经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吴玉章主任的详细报告和讨论后得以通过的。目的与用途:汉语拼音方案被设计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中国汉语拼音方案起源于1955至1957年期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进行研究与制定,并于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并公布。具体信息如下:起源与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主要在1955年至1957年期间进行,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负责。正式通过: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