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笄”的意思是女子满15周岁。一、拼音 “及笄”:jí jī。二、出处 1、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2、明·朱鼎《玉镜台记·议婚》:“润玉年已及笄,要觅一婿,斧柯之任,相属何如?”3、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鲁...
笄字在平水韵中归属于平声八齐韵部。笄的拼音是jī,部首为竹。笄是一种古代用于装饰发耳的簪子,主要用于固定挽起的头发或帽子。在古代文化中,汉族女子在十五岁左右会举行笄礼,标志着她们正式成年。笄的同音字包括:机、极、几、吉、记、纪、击、饥、计、辑、集、缉、叽、济、寄、计、迹、悸...
1、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头饰,主要用于固定发髻,在成年礼等重要场合佩戴。笄的材质多为玉、象牙、铜等,其形态各异,有不同的雕刻和纹饰。在古代,女子到了成年,就要用笄来固定发髻,标志着她们已经成年。2、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成年礼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时刻,代表着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通过佩...
1、笄拼音:[jī]2、笄,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3、笄组词:及笄、摩笄、玉笄、逾笄、桑笄、笄岁。
汉语汉字"笄"的拼音为[jī],其郑码编码为MAE,U:7B04,GBK:F3C7。该字由10画组成,部首是竹字头,笔顺编号为3143141132。"笄"字在形声字中本义是指古代女性用于盘发或固定帽子的簪子,如玉簪子。"笄"一词源自《说文》,在其原始含义中,它与皮弁、爵弁相关,常在《仪礼·士冠礼》和《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