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没有动静。声,有动静。一动一静,我们才有听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理,一切事物,都是因为相辅相成的对立关系才有分别,有了分别才能成立。好坏、美丑、高下、前后左右、善恶凡圣、进退等等概念都是相对成立。这些都是“道”之用,属于内容范围,所有内容都是变化无常的,唯一不变的是“...
“音声相和”——音与声互相谐和,“和”——谐和、契合、和谐。“和”字本意就是声、音相应和。“和”与“龢(hé)”是通用的,本意是指乐、声调和、和谐。“龢”字在春秋以前频频使用,进入战国使用频率降低。“和”字的出现比“龢”更晚,“和”字最早战国金文,其左部为“口”,右部为“...
老子在列举“有无”、“难易”、“长短”、“高下”之后,紧接着列举了“音声”,他说:“音声相和”。从字面理解是“声音互相对立而谐和”。简单的发音叫做“声”,声的组合,叫做“音”,声音的不同,才构成了悦耳的音乐。如果只有“声”,没有“音”,那就单调乏味,令人生厌。
因此【音】表示【能分别者】,【声】表示【所分别者】,两者构成了【能】和【所】的对应关系。
揭示道德经第二章的智慧: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阐述了世间万物之间的辩证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揭示了宇宙间的深层道理,即看似对立的元素其实相互依存,形成动态的平衡。理解这段话,关键在于认识到事物并非非黑即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