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几十年历史,古代人不会拼音是怎么知道文字发音的

直音法,与读若法这种含糊的注音不同,直音法要求,必须找到一个相同读音的简字,方能称为直音法。不知道大家看过《山海经》没有,里面大量的怪物的名字都是生僻字,但古人都会在旁用直音法标注,让大家读起来不会有障碍。当然,直音法也有局限,于是汉语言音韵的始祖,可以说是拼音的雏形:反切法诞生...
不过几十年历史,古代人不会拼音是怎么知道文字发音的
拼音到目前为止,还不到百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古代人是如何一代一代的教授后代汉字发音的呢?
比较古老的是譬况法,即用近似的事物来比照说明。
杨慎所著《丹铅杂录·古人多譬况》:
“秦汉以前,书籍之文,言多譬况,当求於意外。”
但这样问题来了,这种还是从意思上去类比事务,根本达不到学发音的目的。
所以远古时代的十里不同音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后来,为了让交流更加的便利,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另一种发音教授法:读若法。
读若,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简字来标注一个比较难的字的读音。
比如“儡,读若雷”。
可是问题来了,用于读若简单字需要先天口口相传不说,因字数有限,只能标注近似读音。
比如古书有这样的读若记载:“蜡,读若狙司之狙”,“珣,读若宣”。
知道有人管福建人说胡建人,湖南叫弗兰的原因了吧?
当然,随着读若法的进步,以及华夏文明的进一步交融,一个更加精准的注音法诞生了:
直音法,与读若法这种含糊的注音不同,直音法要求,必须找到一个相同读音的简字,方能称为直音法。
不知道大家看过《山海经》没有,里面大量的怪物的名字都是生僻字,但古人都会在旁用直音法标注,让大家读起来不会有障碍。
当然,直音法也有局限,于是汉语言音韵的始祖,可以说是拼音的雏形:反切法诞生了。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字来注音一个字的方法,基本形式是这样的,例如:
冬,都宗切。即使用了第一个字“都”的“d”,然后使用了“宗”的“ong”,就可以很好的知道冬的发音是什么了。2019-03-28
cdw 阅读 40 次 更新于 2025-05-05 00:27:3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所以远古时代的十里不同音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后来,为了让交流更加的便利,聪明的古人发明了另一种发音教授法:读若法。读若,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简字来标注一个比较难的字的读音。比如“儡,读若雷”。可是问题来了,用于读若简单字需要先天口口相传不说,因字数有限,只能标注近似读音。

  • 中国第一个创造拼音文字的人,是卢戆章,他曾经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还有《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首次用切音字拼写官话。正式的汉字拼音,是在1918年正式公布。如此说来,中国出现汉字拼音,也不过只有百十年的时间,这和如此漫长的旧时代相比,简直是太短了。究竟古人在拼音的情况下,是如...

  • 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

  • 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古代人没有拼音的概念,当时要让别人得知一个字的发音,会用发音的长短(古音有分长短音)、缓促、舌位、嘴巴的形状等方式来形容。比如《春秋公羊传》里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此句中的两个伐的意义不同,而古代人怎么区别呢?古代读书人标注「伐人者为客...

  • anonymous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拼音也就跟着汉字诞生了,然而为什么拼音字

    拼音是新中国的产物,用的是罗马字母来注音的。古人不是用拼音,用的是其他字来标音,例如反切。《说文解字》等字典就是如此,举个例子,比如一个“汉”字,如何标音呢?就用“好”和“按”两个字反切,第一个字取其声母H,第二个字取其韵母AN,连读就是“汉”字的读音了。你试一试。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组词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ian.nuo5.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