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三国演义人物的用人之道,求开题报告急用 注意是用人之道

“信人者,人亦信之。”如果对人任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势必会挫伤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束缚 人才的手脚。作为领导者,信任人才,就要做到像刘备那样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观察力,相信被任用的人的忠诚和才能,对认准的人,应大胆把他们放到适合发挥 其才干的岗位上为政理事,充分信任,授以全权,...
研究三国演义人物的用人之道,求开题报告急用 注意是用人之道
从三国演义中看用人之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人物和故事虽然已随着历史的钟声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三国兴衰所留下的启迪却是历久弥新的,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国得贤则兴盛,失贤则衰亡。

一、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成大业者必然之功

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曹操、刘备、孙权等既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又能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综合看来,他们共同之处就是有求贤若渴之欲、知人善任之能、信人不疑之胆和广纳博容之量。

应 该被首推为求贤若渴典范的,当数有名的刘备“三顾茅庐”,演绎出脍炙人口的“隆中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十分重视人才,称得上是“求贤若渴,爱 才如命”。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他先后三次下令广求贤才。如《举贤勿拘品行令》中道:“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 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虽有重才轻德偏颇之处,但确是孟德 高瞻远瞩过人之处。他手下的五员大将,就有张辽、张郃、徐晃三员来自敌营,乐进和于禁则是他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曹操求贤若渴,以招揽贤才、重用贤才为第一要务,重御智而非占地,曾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二、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是主政者之明要

诸 葛亮在任用人才的时候,就十分注重量才适用的原则。他主张根据各人的能力和特长安排适当的职位,做到大才要大用,小才只能小用。如果大才小用,让“天下之 将”去担任“千夫之将”就会浪费人才;相反,如果小才大用,将“下宾”放到“上宾”的位置上就会贻误大事。任用董允管制内宫,就是他坚持量才适用原则的一 个明证。曹操一贯的用人原则就是唯才是举,不论是孔融、祢衡等有名望之士,还是郭嘉、陈群等出身寒门的,都能尽展所长。其中有“三国第一谋士”之谓的郭 嘉,深为曹操所器重,大凡出征,必带其负责出谋划策。郭嘉帮助曹操控制兖州、青州,迎奉汉献帝,平吕布,败刘备,亡袁术,灭袁绍,荡乌丸,成为中国北方的 实际控制者。

三、海内百川、有容乃大是明主大家之风范

大 凡有才能的人难免恃才傲物,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广纳博容之量,能“将军额上跑马,宰相肚里撑船”。虽然在戏剧表演中曹操多以狐疑奸诈面目示人,但是真实 的曹操却是既爱才又能容人,许攸、娄圭才智过人但“恃旧不虔”,常常当着众人同曹操开玩笑,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崔琰是一个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敢于 犯颜直谏,曹操一直很推崇他,说他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曹操想法、做法非常人能比。以张绣之“深仇大恨”,一听来归,便握手言欢,封官晋爵;以 许攸之“贪婪狂妄”,一听来奔,便喜不自禁,赤脚出迎;以陈琳之“恶毒攻击”,只因爱其才,竟毫不计较,坦然开释;以毕谌之“背信弃义”,只因嘉其孝,竟 既往不咎,信任如故。

四、用人不疑、信而放权是御才之正道

《孙子兵法》说:“将能君 不御”。信任是对人才的最有力支持。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 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刘备在用人上,就能够很好地把握“用人不疑”的原则。诸葛亮初出 茅庐,刘备就委以军师的重任,招致众将领不服,其中尤以关羽、张飞为甚。而刘备却对诸葛亮信任不疑,力排众议。说:“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也。”曹操大兵压 境新野,刘备授权诸葛亮全权指挥、部署军队。在曹军逼近新野山下的紧要关头,刘备安之若素,与诸葛亮“对坐饮酒”,表现出对诸葛亮军事指挥才能的充分信 任。及至刘备临死托孤,最后一次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信人者,人亦信之。”如果对人任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势必会挫伤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束缚 人才的手脚。作为领导者,信任人才,就要做到像刘备那样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观察力,相信被任用的人的忠诚和才能,对认准的人,应大胆把他们放到适合发挥 其才干的岗位上为政理事,充分信任,授以全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孙权重用诸葛瑾也可以说是用人不疑的又一感人例证。诸葛亮之兄诸葛瑾避乱江 东,经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一些人嫉妒中伤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孙权说:“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 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

五、踵事增华、后继有人是基业永固之关键

公 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统一南北,彻底结束了三国混战的局面。回顾这段历史,魏蜀吴三国最终或走向衰落消亡,或被他人直接取而代之。究其原因,除了军事 政策失误外,后期轻视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是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蜀国刘备死后,子刘禅继位。刘禅懦弱无能,初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死后,信任宦官黄 皓,朝政日趋腐败,更加上连年攻魏,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阶级矛盾逐渐激化。亡国后还苟且偷生,乐不思蜀。除了接班人问题外,文臣武将的培养选拔也存在 很大的疏漏,导致人才梯队缺失。由于不能及时选拔起用有能力的贤才,干部队伍配备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后期只有诸葛亮一人独撑危局,虽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但回天无力。能征善战的武将死的死、老的老,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惨状。吴国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相互残杀,政治局面动荡不 安,国力日益衰落。曹操死后,次子曹丕代汉建魏,横征暴敛,民怨高涨。及至后来魏国终被司马炎取代,建立晋。因此,能着眼长远,以战略眼光看待后备干部培 养的重要性,才是真正有远见卓识的成熟领导者。

百度文库上也有文章,题目 首脑智慧的深层较量——三国演义的用人之道2011-02-03
既然你说是三国演义,应该就不是正史了吧?那我就按照演义说咯~
其实三国的用人之道很简单。我们应先从为官之道来说最为适合。我们就以势力最强大的魏国来说。简单说,学习贾诩,忌仿二旬。贾诩是降将,在曹操手下开始其实不太受重用。他也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二旬、郭嘉、程昱等人无法比,因此很少为曹操设计,很少抢出风头,所以是曹操手下少有的善终的谋士。再看看二旬,荀彧和荀攸(说是叔侄,荀攸还比荀彧大不少呢),为了劝谏曹操不要篡位登基,被赐死了,可惜了王佐之才啊,一生设计无数,到头来还是被曹操杀了。三国演义看到这里我就激动到了,感慨万千啊!再看看司马懿比他们聪明多了,他一生小心谨慎,懂得曹操、曹丕的心思才能助其子孙成就霸业。而君主就忌这样的臣子。用人之道就是这样。既要能辅佐自己成就霸业,又要对自己没有危害。而且通常君主成就霸业后,就会杀掉帮自己成就霸业的统帅级人物,像最典型的刘邦,专文的萧何没事,专武的 也没事,有事的就是统帅级的人物韩信!而三国也是一样,用荀彧,用荀攸,用郭嘉,用程昱,用贾诩,用元让,用妙才,用虎痴,用文远(虽说也是文武双全,但是是忠义之人),用曹仁曹洪曹彰……就是忌用司马仲达。不能重用,但是又只能用他。为什么?还不是以为只有他能克制诸葛亮?像司马懿这样的人物怎么会在西城放走诸葛亮?呵呵,个中原因他们两个最心知肚明了吧。诸葛亮和司马懿都知道,曹操用司马懿,但是又忌他,曹丕用司马懿,更忌他,也许只要诸葛亮一死,司马懿也就到头了,因为君主认为这样的人最可怕。他能帮你打江山,也能打走你的江山。

这样满意吗?不满意可以详细说说,我再帮你分析。2011-02-03
cdw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7-21 10:34: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报告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ian.nuo5.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