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吗?-----如何认识胃镜报告和胃镜活...

例如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肠化(+++),不典型增生(+),活动性(++)”。或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伴有灶性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或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中度肠化,部分区域重度不典型增生”等。 看到这些,患者往往不知所...
您知道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吗?-----如何认识胃镜报告和胃镜活...
例如胃镜报告:“慢性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肠化(+++),不典型增生(+),活动性(++)”。或报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伴有灶性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或报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重度,中度肠化,部分区域重度不典型增生”等。 看到这些,患者往往不知所云。 “我的病严重吗?是癌症吗?肠化是什么意思?活动又是怎么回事?” 鉴于此,我想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关于慢性胃炎的一些病理知识。 一般来说,胃镜是肉眼所见的胃黏膜改变,给出的诊断相对粗犷一些。比如,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有出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胆汁反流”。活检病理学检查则是从细胞学基础上给出的诊断,是通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胃黏膜改变。 慢性胃炎常见的病理改变有有以下几种: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粘膜层,极少累及粘膜下层。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引起胃腺体的破坏和肠腺化生,使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当胃底腺完全萎缩并由化生的腺体取代,而胃窦粘膜尚正常时,我们称为胃萎缩,多见于A型胃炎患者。 那么慢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有哪些呢? 一、 炎细胞浸润 胃黏膜固有层中有较多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存在,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多呈弥漫性,常位于粘膜小凹层,逐渐向深部浸润,可达粘膜肌层。 (一) 根据炎症细胞的浸润程度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者,慢性炎性细胞较少,局限于粘膜浅层,不超过粘膜层的1/3; 2. 中度炎细胞较密集,超过粘膜层的1/3,达到2/3; 3. 重度炎细胞密集,占据粘膜全层。 (二)活动性炎症是指慢性炎症背景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根据中性粒细胞细胞浸润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1. 轻度者粘膜固有层中见有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 中度者粘膜层中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3. 重度者粘膜层中性粒细胞较密集,并可见小凹脓肿。 二、 固有腺体萎缩 表现为固有腺体数量减少,粘膜层变薄。但固有层中纤维组织、粘膜肌层和淋巴滤泡常增生。萎缩可呈局灶性或弥漫性。 根据固有腺体减少的程度,萎缩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 轻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2. 中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1/3,但不超过2/3; 3. 重度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三、 肠上皮化生 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简称肠化)是指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上皮被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所取代。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但两者也可单独存在。对于肠化非常显著的萎缩性胃炎也称之为化生性胃炎。 (一)肠化按照所占胃黏膜腺管的多少,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1. 轻度肠化上皮或腺体不超过固有腺体的1/3; 2. 中度占固有膜腺体的1/3~2/3; 3. 重度占固有腺体的2/3以上。 (二)根据肠化的组织学形态和粘膜组化染色可将肠化分为三型: 1. I型为完全型,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Panth细胞组成,杯状细胞含有唾液酸粘膜,吸收细胞不含粘液; 2. II型和III型为不完全型化生,由杯状细胞核柱状细胞所组成,无Panth细胞。II型和III型不完全型肠化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柱状细胞分泌中性粒细胞和唾液酸粘液,而后者的柱状细胞则分泌硫酸粘液。多数认为III型肠化与胃癌关系密切,对估测胃癌的发生危险性有一定的价值。 四、异型增生 又称不典型增生(dysplasia),是胃黏膜结构及上皮细胞偏离正常的一种过度增生状态,其基本特征包括细胞异型性、分化异常和粘膜结构紊乱。肠化和非肠化粘膜均可发生异型增生,固有肠型和胃型异型增生之分。 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根据异型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1. 轻度异型增生形态学表现为腺管结构轻度不规则,排列紊乱或疏密不均,主要分布于粘膜浅层,杯状细胞减少,核深染,体积稍增大,核排列密集,位于细胞基底层。 2. 中度表现为腺管结构不规则,呈分支状,形态大小不一,呈灶状紧密排列,但界限清楚。细胞异型性较明显,核深染,呈椭圆形或杆状,排列密集,位于细胞基底侧,但排列略显紊乱。 3. 重度表现为腺管结构紊乱,形态大小不一,常见于出芽、分支、乳头、共壁和背靠背现象。细胞异型性更明显,上皮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核奖比例明显增大,核深染,呈类圆形或杆形,多为复层及假复层排列。重度异型增生有时与高分化腺癌容易区别,应密切观察。 五、其他病理变化 慢性胃炎时可出现上皮变性、小凹增生、水肿、糜烂、纤维化、假幽门腺化生和胰腺化生等。假幽门腺化生是指胃体腺萎缩后,腺体的粘液颈细胞增多、扩展,取代壁细胞和主细胞。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腺萎缩的指标,与幽门腺很难区分,根据取材部位进行判断。胰腺化生为巢状或小叶状,分布于胃腺体重胰腺样细胞,其胞浆丰富,细胞顶部和中部有嗜酸性颗粒,基底部为嗜碱性,意义尚不明确。2013-12-08
cdw 阅读 37 次 更新于 2025-10-13 20:20: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文暄生活科普 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病理变化?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上皮细胞变性:这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一个基本病变,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小凹上皮增生:小凹上皮位于胃黏膜表面,其增生可能导致胃黏膜表面形态的改变,进一步影响胃的生理功能。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是胃黏膜下的一层结缔组织,...

  •  誉祥祥知识 慢性胃炎是什么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呈现慢性、非糜烂的炎性改变的一类疾病。其具体表现为胃黏膜出现色泽不均、颗粒状增殖、黏膜皱壁异常等病理特征。在组织学层面,慢性胃炎以显著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增殖异常、胃腺萎缩以及瘢痕形成为主要特点。这些病变可能局限于胃的某一部分,也可能弥漫至整个胃部。根据病理类型的不同,慢性...

  • 慢性胃炎常见的病理改变有有以下几种: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粘膜层,极少累及粘膜下层。慢性炎症长期存在引起胃腺体的破坏和肠腺化生,使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当胃底腺完全萎缩并由化生的腺体取代,而胃窦粘膜尚正常时,我们称为胃萎缩,多见于A型胃炎患者。 那么慢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改...

  •  考试资料网 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的病理改变。

    【答案】:(1)肉眼观:①正常胃粘膜的桔红色色泽消失,代之以灰色;②萎缩的胃粘膜明显变薄,与正常胃粘膜清楚;③萎缩处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2)光镜下:腺上皮皱缩,腺体变小,胃体部或底部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常出现肠上皮化生,粘膜固有层出现炎细胞浸润。

  •  宜美生活妙招 什么是慢性胃炎

    疾病分类:根据胃黏膜病理改变,慢性胃炎分为两类:1、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仅存在炎症细胞浸润,腺体结构完整,通常预后较好。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腺体出现萎缩性改变,部分病例伴随肠化生(胃黏膜细胞被肠型细胞替代)。当肠化生范围扩大或出现不典型增生时,胃癌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报告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免费精准算命  虎翼跨境网 Naver广告  Linkedin广告 必应广告开户 Yandex广告 谷歌广告开户  翠愛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