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字母:ㄗㄘㄙ - 汉语拼音:zcs 注音字母共有24个声母,包括:ㄅㄆㄇㄈ万(用于拼写方言)、ㄉㄊㄋㄘ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其中,“万兀广”是用来拼写方言的。同时,注音字母还包括16个韵母,分别是: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这一系统在台湾被广泛用于学习汉字发音...
台湾不用拼音,用的是注音字母。注音字母是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当局改称为国音符号。1950年以后,在中国大陆地区,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
汉语拼音是58之后搞出来的,台湾用的是威妥玛氏注音,威玛氏音标,在1958年大陆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前广泛被用于人名、地名注音,影响较大。1958年后,逐渐废止。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文化传统的场合外,基本不用,除一些已成习用的专有名词如I-ching(易经)、Tai-chi(太极)仍保留威妥玛拼音以外(...
台湾是用注音符号拼音法:ㄅㄆㄇ 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一ㄨㄩ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ㄦ ___注音符号 罗马拼音对照:ㄅ= b ㄆ= p ㄇ= m ㄈ= f ㄉ= d ㄊ= t ㄋ= n ㄌ=l ㄍ= g ㄎ= k ㄏ= h ㄐ= j ㄑ= q ㄒ= x ㄓ...
“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注音符号:ㄊㄞˊ ㄨㄢ)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州”;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元朝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