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1858 成语 一丁不识 注音 ㄧ ㄉㄧㄥ ㄅㄨˋ ㄕˋ (变) ㄧˋ ㄉㄧㄥ ㄅㄨˊ ㄕˋ 汉语拼音 yī dīng bù shì(变)yì dīng bú shì 释义 义参「目不识丁」。 见「目不识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目不识丁」之典源,提供参考。 #《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
一丁不识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858 成语 一丁不识 注音 ㄧ ㄉㄧㄥ ㄅㄨˋ ㄕˋ (变) ㄧˋ ㄉㄧㄥ ㄅㄨˊ ㄕˋ 汉语拼音 yī dīng bù shì(变)yì dīng bú shì 释义 义参「目不识丁」。 见「目不识丁」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目不识丁」之典源,提供参考。 #《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 *** 女,皆夹道而观焉。 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 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 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 从事1>有韦雍2>、张宗厚3>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4>,蓟5>人所不习之事。 又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6>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 〔注解〕(1)从事︰职官名。 汉刺史佐吏,通称为州从事,历代因其制,宋废。 (2)韦雍:唐朝人,生卒年不详。 曾为太子宾客。 张弘靖为幽州节度使时,其为观察判官,摄监察御史。 主政其间,与张弘靖多改习俗,引起当地居民不满,愤而起乱,遭叛民捕杀。 (3)张宗厚:唐朝人,生卒年不详。 为张弘靖任幽州节度使之从官,与韦雍等俱遭叛民杀害。 (4)呵叱:大声责骂。 叱,音ㄔˋ。 (5)蓟:地名。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置,治所在渔阳,约当今河北省蓟县。 (6)石:音ㄉㄢˋ,古代计算重量的单位。 〔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新唐书.卷一二七.张嘉贞列传》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目不识丁」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目不识丁」原作「不识一丁」。 据《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列传》载,唐代时,张弘靖被任命为幽州节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军政。 当他前往幽州上任时,当地百姓夹道观看,看到他乘着轿子走在军队之中,大家都非常惊讶。 因为当地的将军都是与士兵一同日晒雨淋,从不坐轿子的,因此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 又因幽州为安禄山之乱的发起地,人民向来强悍尚武,张弘靖想改善当地的民风,便毁坏安禄山的坟墓,此举更引起当地人民的反感。 他的两个从官韦雍、张宗厚行为嚣张跋扈,常吃喝玩乐直到深夜,喝醉酒还要大队人马护送他们回家,烛火照得整条街通亮。 看到不满意的事就乱骂大叫,还对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会拉弓射箭有什么用?还不如去认识一个『丁』字来得有用!」因为「丁」字是很容易认识的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那就接近文盲了。 所以这句话不但夸赞了自己,也取笑了长于武艺的兵士。 使得士兵们相当地气愤,对他们深恶痛绝。 后来「目不识丁」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书证 01.宋.吴编修〈八声甘州.系酒船夜入古江楼〉词:「叹从前眼底,一丁不识,四海曾空。」 02.《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邢生后来做到尚书的人品,你道他眼里那里有你这个一丁不识的佳公子?」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目不识丁
20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