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聂夷中简介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一说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
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和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愤怒地控诉了形形 *** 的高利贷给唐末农民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大农民的同情。 作者简介: 聂夷中(837—约884),唐代诗人。坦之,河东(今山西济)人,一作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出身贫寒。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久滞长安,后授华阴县尉,仕途颇得意。不知所终。
(1)意思是指好像手被束缚住了,无法解脱。现在泛指对遇到的麻烦没有办法解决,一筹莫展的情况。 (2)成语典故:元·无名氏《宋季三朝政要》:"(秦)桧死而逆亮(金主完颜亮)南牧,孰不束手无策。" 5、一筹莫展 yī chóu mò zhǎn (1)形容遇事拿不出一点办法,没有任何进展。筹:筹划、计谋;展:施展。一点...
挖肉补疮的近义词是剜肉补疮、割肉补疮、左支右绌、饮鸩止渴。挖肉补疮没有明确的反义词。挖肉补疮的意思是:比喻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用有害的办法来救急。这一成语源自唐·聂夷中《咏田家》诗中的“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形象地描绘了为了眼前的小利而付出巨大代价...
成语出处:挖肉补疮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聂夷中的《咏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为了眼前的生计而不得不牺牲长远利益的悲惨境遇。近义词:与挖肉补疮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剜肉补疮”,它们都表达了为了救急而采取的不当方法。反义词:与挖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