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八课《冀中的地道战》的生字注音组词:1、生字:侵 注音:qīn 组词:入侵、侵略、侵害。2、生字:略 注音:lüè 组词:省略、忽略、略过。3、生字:筑 注音:zhù 组词:建筑、筑造、修筑。4、生字:堡 注音:bǎo 组词:碉堡、城堡、地堡。5、生字:党 注音:dǎng 组词:...
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
在冀中的地道战中,地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地道能够有效保护居民免受敌人的侵扰,为百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在战时,人们可以迅速进入地道躲避,避免成为敌人的直接攻击目标。其次,地道还为抵抗者提供了打击敌人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地道的复杂布局,实施伏击和袭扰行动,给敌人造成重大损...
《冀中的地道战》是1997年语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的课文,这篇课文从冀中地道战的出现原因、作用、地道的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地道战”这种战斗模式打击日本侵略者,并对冀中地道战作了高度评价,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
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