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语拼音注音的发展历史如下:东汉许慎的直音法:中国最早给汉字注音的是东汉的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用直音法为汉字注音。但直音法存在缺陷,如缺乏同音字或同音字过于隐僻时,注音方法就会失效。反切注音与纽四声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声韵二分的反切注音法,这是对直音法的一种改进。在...
后人称之为“利金方案”,打开了汉字音标化、音素化注音的大门。从明朝、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几百年间产生了几十种拼音方案。这些音标注音字母有汉字笔画式、速记符号式、拉丁字母、数码式、自造符号式等;从音节的拼音方式看,有声韵双拼制、音素制、三拼制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汉字的注音方式才得到统一。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汉字拼音的发明人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著《西字奇迹》,这被认为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方案”。1625年,金尼阁把利玛窦等人的罗马字注音方案加以修改补充,写成一部完...
1913年,中华民国召开“读音统一会”,确定“国音”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为国语创制了注音字母,这些注音符号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拼音,但它们是汉字注音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该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这是现代汉语拼音系...
1913年,由读音统一历消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这是中国第一套公定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的拼音字母。最初有39个字母,后来增加到40个。它包括浊音声母和入声调类,有尖团之分,以后以北京音为标准,增加了浊声母,供方言注音使用。1930年,国民党政府将其更名为注音符号。1958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