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役(拼音:yì)。2、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役使,引申指仆役、差夫,由此引申为动词,指服役、戍边。亦引申指职事、微官、门生等。3、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营只切,音疫。《说文》:戍边也。《诗·小雅·采薇序》:遣戍役,以守衞中国。
shū ㄕㄨˉ1.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2. 戟柄。3. 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4. 姓。
一、读音:yì 二、字义:1、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2、强迫驱使;使唤。3、旧指供使唤的人。4、战役。5、兵役。三、笔画顺序:撇、撇、竖、撇、横折折、横撇、捺。四、笔顺图解:
役读作yì。以下是关于“役”字的详细信息:读音:役的拼音为yì,与“疫”同音。字义:本义:指役使,即驱使他人为自己做事。引申义:可指仆役、差夫,进一步引申为动词,表示服役、戍边。此外,还引申指职事、微官、门生等含义。字源: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在康熙字典中,...
役的读音为[yì],在古代汉语中,役通常指的是服兵役或从军。在现代社会,这个字更多地用于描述战争或战斗的状态,如战役。此外,役字还广泛用于表示劳力工作,如徭役、农役等。在古文里,役也常用来形容被使唤或奴役的状态,如役使、奴役。此外,役还特指那些被役使的人,例如役夫、役徒、仆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