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意味着领导者或决策者在面对问题时,应广泛听取不同意见,通过全面了解情况来作出明智的判断。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发现潜在的问题,还能减少因片面信息而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这一原则在历史上有着深刻的体现。汉代学者王符在其著作《潜夫论·明暗》中提出,君主之所以能够明察秋毫,是因为他能够兼...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告诉我们,获取信息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才能确保判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正如《管子·君臣上》中所言,如果只偏信一面之词,就如同石斯威因黑地州快影父话中的片面观点,容易导致愚昧和不明是非。唐太宗李世民也曾问过魏徵,为何有的君主能明察秋毫,有的则昏庸不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谋而虑终。戒除骄傲之心,抑遏其欲,勿以己之好恶而轻天下大事。固本安邦,先戒急人之难而不使其危难交迫。重视社稷之事,察百姓之情状以垂鉴无穷后世之帝王。若臣之言得当则固国之基祉,若不当则请弃其瑕疵而纳良言。愿陛下明察秋毫,以安社稷。臣不胜感激涕零之至!谨...
唐太宗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人无完人,要避免犯错误就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对比思考以后,方能明察秋毫。
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