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古人要认识汉字、读出汉字,只好用汉字来注音。这样便先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注音方式。首先是直音法。直音法盛于汉代。这一点在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说文解字》中对汉字的读音常常说“读若某”或者“某声”,就是这种情况。例如《说文》中...
没有拼音的古代,汉字就是口口相传。后来就利用汉字来表示汉字的读音。——叫做《切音》。例如,为了标注《东》这个字的音,用两个字《德红,切》来表示。可见它是用德字的声母,加上红字的韵母,来构成了东字的读音。又如:寇字:苦候 切。拜:薄害 切。(好像是把这两个字各自切掉了一半,...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
原来没有拼音字母的时候,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没有汉语拼音以前,中国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
言归正传,既然标准语那么重要,发音又是语言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项目,在没有拼音的时代,古人是怎么给汉字注音的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老祖宗们想出了两种注音方法,一是 直音 ,二是 反切, 两种都是用汉字给汉字注音。 “直音” 很好理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