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2月11日,一个重要的文化里程碑在中国发生。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一项关于汉语拼音的方案得到了正式批准并颁布实施。这一方案旨在通过一种更为系统化和标准化的方法,使得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变得更加便捷。汉语拼音,作为一种将汉字转化为拉丁字母的系统,对于促进中国语言文化的传播...
1. 汉语拼音的正式使用始于1958年2月11日,当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2. 汉语拼音的发明归功于法国传教士金尼格莱。他在1626年出版的《西儒耳目资》中,首次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这一做法是在利玛窦的基础上改进的。3. 从1958年秋季起,《汉语拼音方案》成为...
《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2月11日向全国推广的。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一、订制过程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由中国人自己设计而又比较有影响的拼音方案有三个:注音字母(1918年公布)、国语罗马字(1926年发表)、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公布于前...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汉语拼音是在1958年2月11日出现的。具体来说:正式通过时间: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方案作用:该方案自通过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推广与应用:周恩来总理在公布《汉语拼音方案》时指出,该方案应作为帮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