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造句

2. 文言文“以”造句,要用“以”造8个句子,用文言文中的“而”造5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①屠惧,投以骨(《狼》: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文言文造句
1. 用古文造句 1. 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古文化,颂古非今或厚今薄古都是不对的。
2. 弟弟背古文的时候,总是摇头晃脑,像个老学究似的。
3. 在校庆科学报告会上,一年级的大学生作研究古文字的学术报告,这在复旦大学文科还是破天荒,第一次。
4. 经过语文教师把一段古文逐字逐句讲解后,我们才豁然开朗,懂得了文章的意思。
5. 我没有想到,他的古文竟能写得这样好,真可以称得起是屈蠖求伸,令人回味无穷。

6. 古文基础不好,却偏要用文言写作,弄得不今不古,实在不像样子。
7. 他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8. 这位教授学富五车,在古文字方面造诣很深。
9. 一些古建筑物和大量的古文学作品都被着大火烧得荡然无存了。
10. 中国的秦兵马俑是一项举世闻名的古文物!
11. 这个古文资料库,因为各界的集腋成裘,内容越来越丰富。
12. 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
13. 而如果它们真的流传后世了,用它们即可判明古文经和今文经的真伪,何来其后古今经文真伪之争的笔墨官司!
14. 研究上古文化如同沙里淘金。
15. 在古文献里自得其乐,当然是一种高雅的乐趣,不过这是不是孔颜乐处,稍有疑问。
16. 这个兴盛一时的古文明区域居然消失无踪,真是咄咄怪事。
17. 此行我们驱车两个多小时,去到浙江古文明的集散地建德市。
18.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
19. 其装饰古朴纯真、艳而不俗,被誉为蕴藏远古文化的“真图腾”、“活化石”。
20. 韩派古文作家是中晚唐古文运动的主力军,韩派古文创作的销沉是唐代古文运动衰歇的标志。
21. 在古文写作上强调文从字顺,反对因袭模仿。
22. 南怀瑾先生的古文今译,缺少一种最重要的因素,即以古人之心为心。
23. 从文献流传形式和保存形式来划分,我国古文献可分为世传古文献、出土文献、民间古文献、域外古汉籍四大类。
24. 古文化街有许多不同年代的治印.
25. 作为晚唐古文运动的殿军,孙樵在唐代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26. 他的古文基础不错,很善于写骈俪文章.
27. 根据古文献记述,李兰秤漏很可能是使用弹簧联结权器和秤钩,以达到平均流速稳定的目的。
28. 许慎采用了以小篆为代表的古文字作为研究素材,但在思想方法上却与汉代流行的今文经学学派毫无二致。
28. 造句网尽量原创和收集高质量句子,使您在造句的同时,还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2. 文言文“以”造句,要用“以”造8个句子,用文言文中的“而”造5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①屠惧,投以骨(《狼》: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而字之用法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通“也”,《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
2022-10-13
cdw 阅读 30 次 更新于 2025-07-16 02:31: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词典网在线解答立即免费咨询

造句相关话题

Copyright © 2023 cidian.nuo5.com - 词典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