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通常用来形容距离或思绪非常的高远。典故说明: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作。刘禹锡与另一位诗人白居易是好友,两人一同登上了扬州的栖灵寺塔。这座塔共有九层,非常高大。刘禹锡在塔顶倚栏远眺,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层层白云之上,接近天庭。他的诗句“九层云外倚阑干”描...
诗句含义:“九层云外倚阑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登上栖灵寺塔的高处,仿佛置身于九层云外,倚着栏杆远眺的壮观景象。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他的诗作风格豪放,富有激情,被誉为“诗豪”。在政治上,他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后来「九霄云外」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天上无限高远的地方。出现「九霄云外」的书证如元.无名氏《抱□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典源 : 此处所列为「九霄云外」之典源,提供参考。唐.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诗(据《全唐诗.卷...
九霄云外,源自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比喻事物的遥远或消失。四分五裂,则是西汉·刘向在《战国策·魏策一》中的记载,形容事物分裂成多个部分。五湖四海,则是指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出自《周礼·夏官·职方氏》,描绘出广阔的世界观。九霄云外,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更是指事物的消...
“九霄云外”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非常遥远、高远的地方,或者用来形容某种状态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感知范围或关注范围。 这个成语通常有两种用法:第一种是字面意义,指极高的天空之外,形容高度或距离的极限;第二种是引申意义,表示某种情绪、事物或状态已经被完全忽略或遗忘。例如,当一个人对某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