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赈灾新闻稿的企业和机构中,既包括国航、百度、中移动、中国银行等中国本土企业,也包括微软、宝洁、辉瑞、思科等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美国商会等机构。作为一个汇聚海量企业新闻的平台和渠道,企业新闻通讯社在传播企业资讯、构建品牌影响力方面,在这一特殊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媒体变革凸显...
新闻稿及通讯稿范文
在赈灾新闻稿的企业和机构中,既包括国航、百度、中移动、中国银行等中国本土企业,也包括微软、宝洁、辉瑞、思科等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红十字会、中国美国商会等机构。作为一个汇聚海量企业新闻的平台和渠道,企业新闻通讯社在传播企业资讯、构建品牌影响力方面,在这一特殊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媒体变革凸显企业新闻的重要性
企业新闻通讯社的概念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根据纽交所的规定,上市企业必须在同一时间把同一份新闻发送给不同的新闻机构,以确保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同时,许多大型的企业乃至政府机构也希望采用某种便捷的手段,将新闻稿同时送达多个媒体。可是当时的企业和公关公司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机制和设备。幸好,曾在二战中担任无线电报务员的Herbet Muschel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这个潜在需求,于1954年创办了PR Newswire(美国企业新闻通讯公司,简称美通社)――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模式诞生了。
在国内最早开始使用这一服务的是海外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2005年,新华美通帮助中海油以30种语言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了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新闻稿。也正是在这一年,新华美通结束了其自2002年底“落地”中国后近3年的市场开拓期,开始了一段平均年业务增长率超100%的高速发展期。熟悉那次事件的读者都知道,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最终因某些“非市场因素”以失败告终。然而在从2005年6月23日发出收购要约至2005年8月3日宣布退出竞购的1个半月时间里,中海油通过新华美通了一系列的新闻稿,详细披露了收购进程,表明了公司的计划和意图。虽然最终收购失败,但是却赢得了海内外媒体、投资界和公众的赞赏,树立了“积极进取、公正透明”的良好的公众形象。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花哨的广告创意和刻意的公关策略,中海油基本上采用了以长效的即时性的新闻稿为主导的媒体传播方式,借助企业新闻通讯社在新闻性、时效性和媒体覆盖广度上的优势,在传播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谈到这一事件,新华美通中国区总监陈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它充分证明了新闻传播对于企业的作用和意义。而这样的例子,在新华美通的客户当中还有很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媒体行业的巨大变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于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信息价值的判断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别是对于企业信息,媒体、投资者乃至公众更加倾向于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甄别,广告、公关稿件等传统单向式的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特别是在应付企业突发事件、危机公关等需要大范围传播的情况下,也远没有通过企业新闻通讯社新闻稿那样经济、高效。
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新闻通讯社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数据显示,新华美通目前在中国大陆拥有超过400家年度客户和近千家不定期客户,其中包括180多家海外上市公司、200多家大型国企、跨国公司在华机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为数众多的新兴高技术企业。根据陈玉的介绍,尽管中国本土的一些模仿美通模式的企业发展并不顺利、美通社在全球的几个竞争对手碍于新华美通的高速发展迟迟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但是“企业新闻稿的概念在大多数中国企业中已经形成,中国的企业新闻稿市场将很有可能在5~10年的时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好的传播效果=专注+创新
令人十分感兴趣的一点是,新华美通从不会帮助客户撰写新闻稿,或者制定公关策略。可以说,他们的角色既不是公关公司,也不是新闻机构。如果一定要给这种新闻通讯社加一个称号,那么应该说,他们是建立在企业与媒介之间的一个桥梁,使得企业真实的信息和声音能够通过媒介传递给大众。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