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旅游的践行者。雕梁画栋、奇山异石、碧水蓝天……一切自然的与人文的风景,只有保持最原始的风貌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完美载体,如果用愚昧的行为去破坏、去糟蹋,最终失去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文明素质。用旅游文明来鉴证我们的民族素养,让双腿把中国人的美带向世界、融入未来。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怎样重视旅游文明
看壶口黄河,观钱塘潮涌;听沙漠驼铃,骑草原骏马;登崇山峻岭,游百舸峡江;穿历史长廊,过千古城池。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但解放了我们的思维,还解放了我们的双腿,过去只有那些致力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子才俊们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人人都能实现,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旅游中的种种不当行为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殇。琅琊山欧阳修亲手所植古梅被断折;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市景区蒙古民族英雄祖先固始汗雕像被攀爬踩踏;安徽亳州花戏楼景区内的秦桧和夫人王氏跪像被摸黑……这些行为体现出的是文明素质还有待提升的现实。旅游不仅仅在境内,还包括境外旅游,境内的不当行为我们暂且当作家丑,那么境外呢?恐怕民族的形象不得不被个别人的不文明行为抹黑了。
所以,建设我们的旅游文明,是彰显文明素质的重要方面。在走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要把中华民族的美带给世界,而不是丑。
建设旅游文明,政府责任重大。文明不是凭空而出的成果,需要合理的环境和背景。中国旅游文明的乱象与旅游经济的发展阶段相关,也与政府的作为息息相连。我国旅游经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盲目性和自发性的弱点比较明显,单纯逐利现象普遍;此外,各方面的制度规范比较滞后,缺少严格的监管。要想做到文明旅游,政府首先要负起责任,完善各项制度,建立文明规范,并严格执行,且本身作为表率首先遵规守矩,慢慢引导旅游市场的规范运营,才能真正保障旅游文明的彰显。
建设旅游文明,民众参与是根本。民众是旅游的主体,让他们遵守文明旅游契约才是最根本的方法。思想意识是行为的源头,所以培养民众的文明旅游意识是最重要的一环。从儿童开始培养,从全国范围出发,既要注意宣传的深度,又要注意宣传的广度,开展志愿者文明旅游宣传等活动,让“文明光荣,不文明可耻”的思想深入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另外,要鼓励民众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坚决杜绝在景区乱刻乱画、践踏花草、随地扔垃圾等小事,让每个人都成为文明旅游的践行者。
雕梁画栋、奇山异石、碧水蓝天……一切自然的与人文的风景,只有保持最原始的风貌才能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完美载体,如果用愚昧的行为去破坏、去糟蹋,最终失去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文明素质。用旅游文明来鉴证我们的民族素养,让双腿把中国人的美带向世界、融入未来。
2018-07-29
国庆小长假,幸福千万家。在现代化、快节奏和微时代的社会中,节假日往往都成了回家过节、走亲访友、出行旅游、结婚办喜事等的代名词。国庆首日将尽7万人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但是相比往年,游客不但主动将垃圾扔进果皮箱,有的还自备垃圾袋,几乎是“人走地净”。与此同时,部分景区仍出现了像跨越栏杆、骑坐文物、刻字留念、乱扔垃圾、攀爬雕塑等不文明行为,甚至还出现了在高速路上玩起羽毛球“真人秀”的生命闹剧。
文明出行不仅是对保护自身安全、提升旅客形象的必要选择,更是对为了他人方便、共同创造良好和谐出行环境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快速发展趋势,但各种旅游不文明行为也时常发生。笔者认为,景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文明出行势在必行,我们在看到很多景区越发干净、广大旅客公共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些蛛丝马迹和边边角角。面对部分不文明行为,只有不断强化“让文明出行永远在路上”这样的出行理念和旅行规则,才能在根本上和整体上提升公众素养,让文明出行真正成为一种旅游新常态。
文明出行重在不分时间。在很多人的心中,对文明出行的认知与理解的初衷是共同的,每个人都想维护公共环境,每个人都想分享美丽景色。在很多时候,大家都会主动遵守景区管理规定,知道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不文明,懂得何为违法,何为不违法,但在匆忙或者紧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做出像乱扔垃圾、乱拍偷拍等这样的低俗举动。有的人,在简单的事情上能够做好文明出行,但在有些事情上却肆意妄为、践踏道德。可以说,文明出行应该成为广大公众心理的一杆秤,需要时时刻刻、每分每秒地铭记在心、付诸于行。如果我们都能将文明出行当做一个“强心剂”,那么,时时刻刻的文明举动又岂是难事?
文明出行贵在不分地方。今年4月,国家旅游局下发意见,要求全国各地积极组织开展旅游不文明行为“随手拍”、“万名社会监督员”等活动,依靠社会全员监督的力量曝光不文明出行行为。国家有关部门之所以屡屡出台公共景区的管理办法,其主要目的就是将不文明、不合法的公共行为“一网打尽”。有的人在家里是“文明人”,一旦进入公共景区的自由状态,就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止;也有一些人由于公共景区相关规定和广大旅客的“监视”,出行旅游规规矩矩,但是回到家里或者单位就“原形毕露”,继续戴上“不文明”的帽子。因此,无论我们是休假,还是在家,无论是在这个景区,还是在那个景点,我们就是文明出行的“标签”,我们的一举一动就是文明旅游的“导向”。因此,只有做到随时随地的文明出行,才能形成旅游好景象、社会好风气。
文明出行要在常抓常管。做好文明出行,不能紧靠公众的自觉性和旅客的主动性,还应让各方力量参与进来,打好组合拳,形成常抓常管的好态势,让文明出行真正成为一种新常态。一方面,全国95万名导游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无论是在旅行前,还是在游玩中,都要及时提醒每一位旅客要遵守规定、践行文明;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景区管理处要强化监管力度,加大曝光力度,构建网格化的管理模式,确保整个景区24小时的动态监控管理,不留漏洞、不藏死角;对于不文明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劝导,对于行为过分或者违法行为要及时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查处置,用法治的威慑力营造良好的出行氛围。此外,还要发挥广大旅客的主体性作用,通过鼓励、奖励的方式,依靠社会全员监督的力量曝光不文明出行行为。今年上半年,国家旅游局还出台了管理办法,将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等6种不文明行为纳入“黑名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用制度上的严格管理来推动公众的文明自觉。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