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支源于嬴姓。黄帝的后代高辛氏帝喾之子实沈的后代,以猴为图腾,初居山东曲卓的沈犹,后迁至山西南部临猗县西的沈国。夏朝时期,夏人夺取了沈国之地,沈人南迁至河南沈丘立国。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沈人再次南逃。周昭王南征淮夷时灭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国。嬴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年。
关于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沈姓是中国一个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姓氏,它既是南方的常见姓氏,也是出自古代帝喾之子实沈的后代。叶氏和尤氏是沈姓的分支,沈、叶、尤三姓实际上源自同一祖先。在《百家姓》中,沈姓排在第44位。至2007年,中国约有600万沈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0.5%,排名第37位。江浙两省沈姓人口占全国沈姓的大约40%。有俗语云:“天下沈氏出吴兴。”吴兴沈氏与吴兴姚氏、汝南周氏、会稽顾氏、陇西李氏、东海陈氏、中山张氏并称中国七大世家。
【沈姓起源】
沈姓的起源有多个支脉:
第一支源于嬴姓。黄帝的后代高辛氏帝喾之子实沈的后代,以猴为图腾,初居山东曲卓的沈犹,后迁至山西南部临猗县西的沈国。夏朝时期,夏人夺取了沈国之地,沈人南迁至河南沈丘立国。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沈人再次南逃。周昭王南征淮夷时灭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国。嬴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年。
第二支源于姒姓。夏朝建立后,夏人吞并了四周的部落,也吞并了实沈的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商朝灭夏后,亲商的嬴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至河南新城县北的寝丘,后继续南迁至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南逃至楚地的沈鹿,成为楚国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
第三支出自姬姓。出自周文王的第十子姬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dān(ㄉㄢ),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尊奉姬季载为得姓始祖。西周时,封文王的儿子季载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也称聃,为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西周昭王时,蒋国移封于河南固始蒋集,并吞并了姒姓沈国,封其子为姬姓沈国。鲁炀公封庶子沈季于沈犹,为鲁附庸国,以沈为姓。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鲁炀公之庶子沈季,随周昭王南征灭了河南沈丘的嬴姓沈国,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阳西北的临泉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国。春秋中叶楚国先后灭了两姬姓沈国。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于芈姓。出自上古颛顼帝后裔的封地,以居邑名为姓。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春秋早期楚国的沈邑,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区一带),楚庄王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邑,时称沈令尹。在公子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者,称沈氏,是为荆门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楚穆王时楚国灭了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大洪山之麓。两地的后代均以沈为姓,芈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他族改姓:
- 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以氏族名称汉化为姓。
-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姓。
-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姓。锡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纳,后一部分族人融入满族。清康熙二十九年,有三百余锡伯族将士携家属随清军驻守于辽宁丹东凤凰城,其后裔散居于丹东凤山一带地区。该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汉字“沈”为姓,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凤山沈氏。锡伯族沈氏读音皆作shěn(ㄕㄣˇ)。
- 源于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姓。今朝鲜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沈氏或受赐沈氏。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姓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姓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