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西地区普遍饮用奶茶,食用牛羊肉,这与当地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居民的饮食习惯相似。汉族居民在饮食上更偏爱蔬菜。自80年代以来,无论岭东还是岭西,稻米饭逐渐成为主食。随着饮食文化的日益开放,各市区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餐馆。服饰特色: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汉族...
求“呼伦贝尔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呼伦贝尔民族风情
饮食习惯:
大部分居民仍保持原籍的饮食习惯,主食包括粥、面条、馒头和米饭等。岭西地区普遍饮用奶茶,食用牛羊肉,这与当地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俄罗斯族居民的饮食习惯相似。汉族居民在饮食上更偏爱蔬菜。自80年代以来,无论岭东还是岭西,稻米饭逐渐成为主食。随着饮食文化的日益开放,各市区出现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餐馆。
服饰特色:
1945年以前及50年代初,汉族居民的服装以棉布和棉花为主,颜色以黑、蓝、灰、白为主。夏季着单衣单裤,冬季穿棉衣棉裤、棉蒙古长袍。在野外放牧或生产时,人们会穿白茬羊皮袄和毡鞋。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1978年以后,居民的穿着开始根据气候变化而变化,通常会准备适应不同季节的服装。年轻人喜欢穿着色彩缤纷的花衣、长短裙和连衣裙,头戴鲜艳的头巾。男女都穿着西装、长短皮衣、夹克、牛仔装和羽绒服等新款式的服装。衣料已经不再以棉为主,而是采用毛绒、呢子、裘皮、合成纤维等更高质量的材质。男女都注重帽子的档次和样式,妇女佩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手镯等首饰,男性戴金戒指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自90年代以来,男女都追求时髦的装扮,这表明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已经与全国大城市的趋势接轨。
居住状况:
早期,居民住在窝棚、土坯房或土木结构的房屋中。1949年后,居住条件逐步改善,普遍采用土木结构和砖瓦结构的房屋。80年代中期以后,土木结构房屋减少,大部分居民迁入砖瓦结构房屋,有的甚至住进了楼房。郊区的农民多数住在红砖瓦房中,有些房屋 even have iron roofs。岭西各乡、镇、苏木的住户均为定居,住在木板和泥巴混合的房屋或砖瓦房中。所有房屋均朝北开门,门口设有20至30平方米的防风房,称为“风楼”或“门斗”。门斗在冬季可防风寒,夏季则作为厨房使用。农区主要燃烧稻草、秸秆和木柴,少部分使用煤炭;牧区则以牛羊粪便为燃料,少量使用煤炭。居民通常用柳条编织的篱笆或桦木杆围成院子,形成独门独院的格局。在野外放牧或生产时,人们住在蒙古包或铁皮板房中。90年代以后至今,城镇居民多数居住在高楼大厦中,但仍有部分居民住在平房中。由于国家实行封山育林政策,禁止砍伐野生柴草,现在大多使用煤炭作为取暖燃料;而农村地区仍有一小部分人使用野生柴草作为取暖燃料。蒙古族居民现已全部迁入平房和楼房中。
经济生活:
在岭东地区,早期“闯关东”的人们以及后来的自发移民,大多从事耕种土地的工作。直到70年代,他们的生产方式仍然以手工操作为主。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婚嫁习俗:
婚嫁习俗在1949年后经历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包办婚姻转变为自由恋爱结婚和法制婚姻。过去贫富悬殊的婚嫁礼仪,改为只有城乡差别的大同小异的礼俗。一般经历相识、恋爱、结婚三个阶段。相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工作而自然产生的感情,另一种是通过第三方介绍而相识相恋。恋爱阶段或长或短,情投意合时即可结婚。农村普遍保留“订婚”的形式,主要包括男女双方家长的互相宴请,有的只有男方宴请,并向女方和介绍人给予一定数额的彩礼。男女双方在政府指定的部门登记后,即为合法婚姻。婚礼一般由男方负责操办,宴请宾客,接受贺礼,有一套繁琐的礼仪。婚礼用车,过去多使用畜力车辆,80年代起,城镇使用轿车,农村使用拖拉机,也有使用汽车、摩托车的情况。新娘“回门日”为结婚三日后的日子,新郎陪同新娘回家,女方家长要宴请新郎和宾客。近年来,城镇婚礼中增添了一些西方元素。也有摒弃婚事奢办的旧习,采取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方式的革新者。
丧葬习俗:
人去世后,有当日出殡的,也有停放3至5日出殡的。治丧期间,亲友吊唁,接受祭礼祭品,如花圈、挽联、现金等。死者晚辈穿丧服(现多用白布腰带或头巾),烧冥纸。汉族历来实行土葬,70年代后城镇陆续推行火葬。城镇死者出殡,一般都举行亲友参加的向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介绍死者生平。近年来,农村也在仿效城镇的出殡仪式。土葬者,沿旧习,用木棺,有一套停尸、入殓、守灵、吊唁、祭奠仪式;埋葬地点,过去为自选墓地,现为当地乡、镇、苏木政府指定地点。90年代以来,由于殡葬事业的迅速发展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