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个夏日的晌午。地点:长着许多高大松树的树林。人物:一只小苍蝇,一只蜘蛛和许多大滴的松脂。起因:蜘蛛靠近苍蝇,想要吃掉它。经过:大滴的松脂滴下来,包裹了两只小虫,形成松脂球。结果:积年累月,松脂球成了化石,即琥珀。
四年级下册《琥珀》的文章主旨:1. 描述了一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合理的想象,让读者对琥珀的形成有了更加生动具体的了解。2. 讲述了琥珀被科学家发现的经过,揭示了琥珀在科学上的重要价值。3. 激发了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增加了我们对化石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解析如下:课文主题:内容概述:《琥珀》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目的意义:课文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增加对化石的科学知识。作者及背景:作者信息:本文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生活在1804年至1882...
《琥珀》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以下内容:故事起因:一只苍蝇循着松脂的香味,停在一棵大松树上。此时,有只蜘蛛悄悄地向苍蝇扑过去。关键事件:在这紧要关头,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面。两只小虫挣扎了一番后就不动了。随后,松脂继续滴下来,最终积成了一个松脂球。时间变迁...
1、这篇课文生动,具体地记叙了这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的科学依据,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了对化石的科学知识。2、琥珀是小学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德国作家柏吉尔。3、柏吉尔,德国作家 (1804~1882)Bruno H. Burdel 。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