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白话讲述战国时期庄辛劝谏楚王的故事。2、解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义。3、讨论楚王是否丢羊,理解故事寓意。(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鼓励学生讲述故事,分享给他人。2、讨论讲述故事的意义。四、作业 1、抄写生字。2、复述故事。教学设想与反思:通过寓言学习,让学生理解寓意...
《亡羊补牢》的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4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学会书写“窟窿”和“叼”。
2、能流畅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的意义,结合实际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通过提问,学生回忆已学的寓言故事并了解寓言特点。
2、解释题目“亡羊补牢”,理解“亡”、“牢”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学课文,读准字音,识别“亡羊”和“补牢”的句子。
2、交流牧羊人丢羊的次数,找出相关句子。
3、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圈”,并书写“窿”和“叼”。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理解寓意
1、分析牧羊人第一次丢羊时邻居的劝告,解释“街坊”的含义。
2、比较“劝”和“说”的区别,讨论第二次丢羊的原因。
3、通过看图说话,理解牧羊人改正后的街坊反应。
4、总结故事寓意:及时改正错误,不算迟。
(二)、抓“劝”展开,深入理解
1、用白话讲述战国时期庄辛劝谏楚王的故事。
2、解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义。
3、讨论楚王是否丢羊,理解故事寓意。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鼓励学生讲述故事,分享给他人。
2、讨论讲述故事的意义。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复述故事。
教学设想与反思:
通过寓言学习,让学生理解寓意并应用到生活中,是教学目标之一。从题目入手,梳理内容,确保更多时间用于字词学习和故事拓展。寓意理解难度较大,通过“劝告”为切入点,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意义,并将其内化为行动。时间安排紧凑,应留出时间供学生动手练习字词。2024-10-26